文言文中于表被动的句子【精选79句】
1、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3、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在,从,到
5、“被”字放在动词前边,表示动作的主动者,如同现代汉语的“被”字一样,这种用法比较晚了。现代汉语的介词“被”,是从上古的助词“被”演化来的。
6、《史记·项羽本纪》:“项羽被困彭城,困甚,食尽草皮,亡其马,乃烹马食之。”(“项羽”是主语,但在句中却被“困”所困,“马”又被“亡”(失去)所亡)。
7、(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8、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9、①被动句:天子为动;②判断句:此真将军矣(“此”表判断);③省略句:A吾欲人(之)劳军,B天子为(之)动。《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载于《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0、“在……方面”“从……中”
11、文言虚词“于”,可以作介词和助词,但重点是作介词。作介词是可以翻译为“在”“到……时候”(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从”“由”“自”“在”“到”(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在”“对”(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向”“与”“同”“对”“对于”“给”(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比”(用在形容词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被”(被动句中)。
12、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13、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14、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15、被动的意思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在文言文当中,见,见于,为,为……所,被,于等都可以作为被动句式的标志。典型的表示被动的句子有:徒见欺,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者等。
16、与,跟,同。
17、这些句子都采用了双重被动结构,使得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难度。
18、双重被动句式的存在对于汉语的语法和句法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9、在……方面:表示事物的特征、方面或范围。例如,“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中的“于”,表示在某个方面或范围内。
20、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21、【于是】
22、这个句子中,“郑伯”是句子的主语,但是动作的承受者不是他,而是“被囚”,因此我们说这是被动句式;但是同时,这个句子中的“不食三日”也是一个被动的动作,它受到了“郑伯被囚”的影响,因此我们说这是双重被动句式。
23、双重被动句是汉语独有的一种特殊语法结构,它采用“被”字句式的双重嵌套,形成了一种被动又被动的语态,表示主语不仅是动作的承受者,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象。以下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重被动句式的例子:
24、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25、这句话语序调整后就是“内虚自而外于诸侯树怨”,翻译出来就是“在国内使自己虚弱,在国外与诸侯结怨”。这句话写出了错误的政策带来的内外交困的情势。
26、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27、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28、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29、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0、③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节约)
31、《过秦论》中“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32、于是:表示动作、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地点。例如,“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中的“于”,表示时间或地点。
33、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34、总的来说,“于”在《过秦论》中主要表示行动的处所、范围、对象等,同时也用于表示被动关系和比较对象等。
35、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郑伯被囚,不食三日”(《史记·郑世家》)。
36、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构成“动词+于”的形式。“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因为它表示动作的主动者,所以动词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了。
37、(一)介词。
38、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39、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40、④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41、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42、被:表示被动关系。例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何”,表示被动关系。
43、《汉书·卷七十七·李陵传》:“已而枝叶离折,李陵当首被戮。”(“李陵”是主语,但在句中却被“折”所砍,“首”又被“戮”所杀)。
44、“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的“于”,是介词,“与、和”的意思。
45、文言文中的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承受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46、②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众。今义:用鼻子嗅)
47、向,对,对于。
48、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49、古今异义
50、【见……于】表示被动。
51、出自:秦朝李斯《谏逐客书》
52、⑤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53、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54、古代汉语中的双重被动句式的确存在。
55、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56、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57、它展示了汉语语法上的灵活和多样性,也关注到了句子信息的表达和传递。
58、《诗经·小雅·车击鼓》:“赤芾(车轮)既攫,驷马是束。”(“赤芾”是主语,但在句中却被“攫”(夹紧)所轮)。
59、于在古代文言文当中含义比较丰富,但它都是介词。可以翻译成:在,比,对于,从,把等。
60、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61、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62、语文表被动的意思是指在语文的表格中被动的消息
63、被动者作主语的句子叫被动句,如“敌人被我们打败了”,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常加介词“被”字。文言文的被动句情况比较复杂:
64、在、从、到:表示行动的处所、来源或起点。例如,“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中的“从”字,表示从属关系或来源。
65、于:在……中
66、①先驱曰(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67、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68、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69、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70、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71、对于、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对象。例如,“皆以美于徐公”中的“于”,表示比较的对象。
72、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3、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74、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7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76、值得一提的是,双重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淘汰,但是在古籍和文言文中仍然有许多出现。
77、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8、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79、⑥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