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好句摘抄138句】
1、大学经典语录
2、"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孔子《大学》
3、"大成之道,简而天下矣。知本,守道,合敬,宽仁,以渊明。此世之东西也,而人以为难者也。"
4、儒家讲惩忿窒欲,讲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说通俗一些,比如从情绪这一个层面上讲,如果心清气静没有情绪波动,没有杂念,这是中。如果有感而发,但情绪不过度,不伤害天性,叫和。如果时时刻刻如此,就能养浩然之气,从而回复天性,发出智慧的光明。这也是《大学》说的“格物致知”最后“明明德”。
5、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普通人很少有能长久实行它的!”
6、综合一下,就是无论时空如何转变,都不改变的真理。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正常”(不偏不倚为正,恒久不变为常)
7、《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8、一、中庸的定义
9、《论语》讲得是规矩,即人与人之间要如何相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译文】
11、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2、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3、《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4、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15、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6、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至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18、《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19、从体用而言,“道”是“中”之体,“中”是“道”之用。就如同道家讲的“道”和“德”,佛家讲的“真如”和“般若”的关系一样。
2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21、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22、——《孟子·滕文公下》
23、"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以从。"——《菜根谭》
24、三、中庸的误区
2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26、这些语录涵盖了教育的目的、方法、理念等多个方面,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8、《论语》,它是儒家基本经典,是孔子弟子及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王。
29、——《诗经·小雅·巷伯》
30、这里说说常人对中庸二字的常见误解。
31、"教人之道,唯恐不及。"——《礼记·中庸》
32、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
33、所以儒家说“行中庸之道”,佛家说“行深般若波罗蜜”,道家说“修德以进道”。不同的话语体系,但说的都是同一个地球上的真理。
34、《大学》和《中庸》都出自于《礼记》《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
35、说说“中”字。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36、《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37、离幻返真赴丹霞
38、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39、另一个层面,其实中也是讲身体的。比如孔子在《易传》中讲“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是讲“命”的。孔子弟子们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其实孔子讲了,只不过偷偷讲,秘密的讲。
40、"民以食为天,可不慎乎?"
41、儒家的一种主张,认为为人处世应该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
42、【原文】
43、儒家把中庸作为通向“大道”的途径,所以常常说“中庸之道”。
44、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45、中庸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要说尽是说不尽的,今天先说到这,改天继续探讨。
46、——《管子·牧民》
47、该书还在个人修养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理情建议,礕如求真、求善,讲窄宽容和坚执正气等,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9、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50、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51、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
52、庸:恒久不变,从时间上说
5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4、《中庸》主要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55、其实这也是《心经》讲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5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57、大成之道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58、儒家经典讲的是治国治家之道,其核心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儒家的理想就是"复礼归仁"。复西周之礼,归周公之仁,兴太平盛世,也是明主之抱负,人民之所盼。实现儒家理想,难就难在"克己“一一战胜自己。中国历史上,唯有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实现了"克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天下归心"。
59、以下是一些关于教人之道的经典语录:
60、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61、破迷显正立真宗
6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63、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64、中庸经典语录
65、"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是充满爱、富有生命力的事业。"——张桂梅
6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67、大成之道并非只关乎个人修炼,更需要与他人共同提升,互相帮助。
68、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69、大成之道是对于人生的一种理解,是感悟宇宙法则和生命意义的境界。
70、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7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72、今天说说中庸,分以下三方面:
73、比如禅宗讲“参念头”,念头与念头之间,上一个念头刚消亡,下一个念头还没生出来的一瞬间,就是“中”,也叫“父母未生时”,也叫“本来面目”。
74、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75、指德才平凡中庸之才
76、在追求大成之道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智和冷静,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77、《论语》、《中庸》、《大学》这三部书各讲了什么?
78、回到中庸二字,这本经典的核心是一个“中”字,中字又多重指向了天道、人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性命之道。所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在理解中庸的时候,一定避免把内涵局限在某一层面,要整体理解。
7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8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大学》
81、"大成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社会和谐和人类的完善。以下是一些与"大成之道"相关的经典语录:
82、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83、——儒家一直讲“天”。把道之体称为“天理”,这个天理在人出生后,在人身上体现为“性”,性即人身上的天理。率性就是顺从人的天性,也就是天理去生活,就叫道(人道)。而率性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要“修”,一步步的修行,逐渐的达到这种境界,所以实现让天下人都能如此修行回到率性的境界的事,就是“教”(教育)。这里直接揭示了教育二字的真实涵义,其实是教化天下人成为率性之真人、圣人,对照今天人们对教育的浅层理解,是多么深刻的对照。
84、中庸之道是《论语》中第二个重要的理念。主张凡事都适可而止,处理任何问题时要把握分寸,以免物极必反。
85、一锅虽小煮天地
86、佛家也一样,佛家密宗讲“中脉”,讲“你的见地要向你的脊柱一样挺直”。
87、在追寻大成之道的过程中,要谦虚谨慎、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己。
88、这些语录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大成之道"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修身、行为、治理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89、可见,一个中字,其实内涵真是无比丰富。所以我们的民族叫“中华民族”,国家叫“中国”,河洛书最中心是“中央土”,上古三皇五帝那时候的帝德叫“允执阙中”。我们应当为生在中华德土而自豪和庆幸。
90、——《礼记·中庸》
91、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92、儒家说推己及人,老吾老幼吾幼,佛家说众生皆是我父母,道家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来说去,名词不同,方法一样。
93、第二种常见误解是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就是什么都避免做到极致。这也是有问题的。《中庸》里讲“时中”,所谓时,就是机。当时机需要,那就必须根据时机因势利导,而“君子不所不用其极”(《大学》)所谓“矫枉必过正”。就如同一个人心脏停止跳动,那么电击也好,注射肾上腺素也好,这种非常时期的极端手段也是要用的。就如同剧痛中的患者,吗啡也好,杜冷丁也好,这些也无可避免。其中原理,其实是取法天地,天地也有惊雷的时候,洪水的时候,地震的时候,这是天地用极端手段让自己恢复平衡的手段。春夏秋冬,水火风雷,天地不仁,有生有杀,皆是自然之道。
94、"先生不应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95、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96、在《中庸》经典中,讲中庸内涵,从性、命、教,说到中与和,说到过与不及,说到仁义礼智信,洋洋洒洒涵盖甚广。一句两句难以完全概括,姑且拈出几条核心的内涵试阐述之。
97、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9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宠之过于己也。"
99、"巧言令色,鲜矣仁!"
10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01、——《礼记·大同篇》
10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03、——《论语·子路》
10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05、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
106、——《论语·颜渊》
107、作者:五戈(头条号:儒释道小火锅)
108、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109、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称为四书。讲的都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学问。你读了四书以后,就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
110、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111、《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112、“仁”的思想是《论语》积极因素中的精华,也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在《论语》中“仁”的理念贯穿始终,强调,统治者要以“以德治国”,要重视个人品德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是在要求领导者要给民众以实惠。
113、中:不偏不倚,从空间上说
11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孔子《大学》
115、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16、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着。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117、诸子真言做宝镜
118、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19、为了达到大成之道,必须超越物欲,追求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120、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12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动辄得物,其几也,失之我有以有为。"
122、子曰:“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23、《中庸》讲得是方法,即为人处世要不偏不倚,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24、《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认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125、《大学》讲得是方向,即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止于至善,离开了这个大的方向作为指引,我们所有努力都是错误的,所以毛说要为人民服务,这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根本。
126、自我修养是凡人必经之路,只有通过修炼,才能达到大成之道。
127、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28、二、中庸的内涵
129、中字不仅仅指喻哲学层面要“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它实在是涵盖太深太广。
130、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131、"民安于小事,君安于天下。"
132、第一种常见误解就是把中庸理解为“折中”,就是除以二,就是匀一匀。这种见解也许很多时候看起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实际上却远不是中庸的正确理解。中庸不是平均,不是机械的调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出最恰当的。就像秤砣在秤杆上的位置,可不一定是刻度的中间,而是根据秤盘里放多少东西灵活移动。
133、——《道德经》
13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35、黄中,在道家也有很多中讲法。比如其中一种是指“黄庭”,或“玄关”,或“黄道”。
136、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13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38、答:带着意志,你只是一个片断在跟整个存在抗争,你只是用很小的能量在跟整个宇宙抗争,而那个能量也是宇宙给你的。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