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2)期望儿子修身养德,把自己培养成君子。

3、议论文的引用论证开头,即围绕中心论点,先引用名人名言或格言诗句等,再对所引用的句意,作适当阐释,扣题论述,以突现中心观点。

4、运用对偶的写作手法,句子整齐,节奏感强,感情高昂。例:

5、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修身上,是以俭克制奢侈之欲求。俭之德行,是克己而复礼的统一。俭朴、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的节俭,而更具有“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道德修为意义。

6、淡泊之志,既要由“俭以养德”以修成,则“俭”之德性修养就成为人生首要的学问功课。俭之德行,既要有道德修养的自觉,又要有克己爱人的情怀。普通人的俭德,只是节俭、俭用,而君子之德行,乃在于“俭故能广”。

7、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来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学习、获得成就都取决于静,再下来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躁与静对比,增强论述效果。

8、现在的俭朴、节俭、俭约等词语,在原本的价值内涵上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只有把之放在文化源头的思想语境中,方能真正把握其中的意蕴和真谛。俭朴,非只是朴素无华,而更具有“俭故能广”的道术意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节用爱人的价值真谛;俭约,非只是自我克制,而更具有克己复礼的道德意义。

9、《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10、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运用对比论证,论述静、志、学、才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儿子提出期望,劝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使自己成才,更好的奉献社会。

11、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2、“俭以养德”,就在于揭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意旨,而后者又在揭示“俭故能广”的道术。

1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4、从养心养气上言,俭朴是对本来真趣的复归。保持朴素、俭朴,乃是道德之真的一种人生体验。在俭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体会到身在光怪陆离中的淡定,享受到处在繁华尽欢中的知足。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自得其乐。

15、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什么?

16、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有一点比喻论证

1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19、俭朴、节俭,非只是省吃俭用,而更具有爱人、敬人的价值真谛。俭作为“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的“五德”之一,具有求之有道的意义。在俭朴中与人相处,方能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富有同情心、恻隐心。

20、(1)劝勉儿子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1、一些资料:

22、“俭”之为德,在孔子、老子的思想中,具有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价值意蕴。在《老子》中,“俭”为“三宝”之一,具有与慈、不敢为天下先一起,彰显了道德博大而德真的价值旨趣。

23、孔子提出的“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思想,道出礼的根本价值。礼之奢华,必然背离礼以践行仁义的根本宗旨。礼制之本,在于节制、修饰以为养生和礼尚往来。礼教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人人过上小康和大同的生活。

24、政治上践行俭朴之德,既是仁爱之心的体现,“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又是仁德的简为,节俭方能轻徭薄役,“使民以时”,而不夺民时。

25、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藉由“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而追求高雅的生活,高贵的情趣;又要在“俭以养德”中保持一份淡定、分定,不为世俗浮云遮望眼,还要体验“俭以养德”的乐趣,知足常乐,悠然自得。

26、“俭以养德”,安分而淡定

27、从保身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情愉悦、安分节制的必要操守。戒奢以俭,方能安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语)奢则妄取苟且,而志气必趋向辱卑;俭约而无求于人,于己无愧,则足以养气镇定。

28、对比的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29、“俭”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乃自孔子、老子时代就已经奠定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在《老子》中,提出了“俭故能广”的道术思想,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礼与其奢而不如俭的思想主张。

30、在上位者能俭,方能“与民同苦乐”,而“与民同苦乐”必以俭德修为为前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诗句)从俭之德政上言,非俭则无以休养生息,无以爱民。上骄奢而不俭,则必是“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积”。适无极之欲,而涸渔其下,则百姓无以聊生。

31、“俭以养德”,知足而常乐

32、《诫子书》的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33、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5、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荀子的《劝学》,在说理时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优劣,在对比中增强说服力。

36、中心论点是“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37、从养心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心性自然、志趣高雅的重要工夫。澹泊名利,不仅能使你养心明志,兴趣高雅,习情闲静,而且藉由自我节制和克制,能够防止喜怒无常、患得患失,达致心理的中和安适。

38、《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9、知足的常乐,非是乐在知足寡欲,而是乐在一种自我的坚守和真趣的自得其乐。知足常乐,是在知足中体验精神的自由,亦即是不为外在纷华的物诱所牵引,不为膨胀的物欲所系累,不为世俗的风气所侵蚀,不为金钱的诱惑所折腰。

40、“俭以养德”的价值意旨,重点不在突出节俭、俭朴的生活,而在聚焦“养德”的人生自得。“养德”之路径和修为工夫,就在于俭。藉由俭之修为,培养一种淡泊名利之志趣,养成一种寡欲知足之情趣,追求一种安分德真之乐趣。

41、“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

42、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3、从人生价值观上言,“俭以养德”,本身就是澹泊之真的人生体验。作为人生价值真趣,“俭以养德”体现了高雅高贵、朴素澹泊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追求。在节用中仁爱,在俭朴中澹泊,在俭约中安分,在勤俭中自足。

44、古之明君,正因自养有度,而能取下有节,“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文子·上仁》)。如此,方能使人民离于饥寒之患。“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天下无哀民”作为良政,有赖于人主的俭德修养。

45、《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46、《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读来发人深省。

47、一个把金钱、财富看得过重的人,必然是吝啬鬼、守财奴,怎么会乐意施舍于人?怎么会体验与他人分享财富的快乐?怎能觉悟众人拾柴火焰高而创造财富的道理?保持一个俭朴心,方能感受到一种澹泊之真,知足之乐。

48、诸葛亮写《诫子书》的中心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49、从养生上说,俭以养德,是保持身体健康、幸福长寿的关键修为。知足常乐,不仅能使你心态恬淡自然,悠哉游哉,心理和顺,而且节制饮食、玩乐能够保持营养平衡,保持形态优美,身体康健。

50、本文的论证思路:

51、“俭以养德”的澹泊明志,非是不求进取,不思创新,而在于如何对待成功、名誉和利禄?保持一种澹泊心,看淡已有的获得,方能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或宠辱不惊。

52、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只有藉由“俭以养德”,方能摆脱世俗功名利禄的诱惑,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而有一份淡定、分定和坚定。面对物欲保持淡定,面对诱惑保持分定,面对侵蚀保持坚定,面对疾苦保持悲悯。

53、在《荀子劝学》中,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54、俭以养德的修为,落实在齐家上,是勤俭持家。谚语既有云:行船靠掌舵,理家靠节约;又有云:一勤二俭三节约,全家老少幸福多。这两个谚语,揭示了生活上的真谛。俭不是吝啬、吝惜,而是杜绝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量入为出,以备不时之需。

55、俭以养德,贵在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语)祸与福同门,利与害同邻。不知流于逸乐之祸害,岂有持守俭朴之福利?

56、从写作手法来看,《诫子书》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57、俭以自制,则志不可夺。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正,贪婪使你获得越多而越不知满足。奢求者,富裕而永不满足;俭约者,贫穷而节约有余。俭以养德,方能不失其澹泊之志,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

58、例如,以节俭为美德的中心论点,可这样引证开篇: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俭以养德之语告诉儿子节俭是一个人的美好德行;在建国初期向全国人民发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伟大号召,使国家建设迅猛发展;今天强调不忘初心的理论也正是对我节俭美德和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59、人生之趣向,或是俭,或是舍。俭者合理,符合中庸之道。通过合理获得而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并不背离俭德的价值意蕴。浪费奢靡,只顾自己享乐而吝啬无施,失去恻隐心和同情心,方是无德的体现。

60、“俭以养德”的成语,出自三国中蜀国诸葛亮所著的《诫子书》,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1、汉语成语的“俭以养德”,富有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价值涵义。透过字面涵义,我们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基因精髓,找回其朴素澹泊的本来精神和灵魂。

62、相较于“非宁静无以致远”,则可类推以知“淡泊”乃是“明志”的前提和基础。犹如“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尽心下》)。为人也俭朴,寡有不能澹泊明志者。为人也骄奢,鲜有能保持澹泊之志。

63、请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6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5、简述第二层的论证思路。

66、本文围绕哪句话展开?

67、“俭”之所以能“广”,一方面在于克己自节,俭约戒奢,俭以养廉,一方面在于节用而爱人,不夺于人。俭之德性,蕴含我与人的取与关系。对于统治者和管理者而言,自养有度,方能取于人有节。

68、文章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来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学习、获得成就都取决于静,再下来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躁与静对比,增强论述效果。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