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两句诗描述了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情景,表现了她的勤劳和付出。

2、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3、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手法

4、第四章,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5、另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常常是交替使用的,有“赋而比也”,有“比而兴也”,还有“兴而比也”。

6、这句话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8、“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两句诗以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迷爱情,同时也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清醒认识。

9、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10、另如《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这显然又是“赋而比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1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13、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14、《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15、如《卫风·氓》是赋体,但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显然是“兴而比也”。

16、主要表现手法:

17、比兴的艺术手法。诗中用自然现象来描写女主人公情感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到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由幸福到痛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起兴,比喻年轻貌美的少女初婚的幸福。

18、“赋、比、兴”简介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很大。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风出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转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大多在诗的开端。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19、现实主义手法。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叙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20、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1、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2、又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比体:前者把剥削者比作贪婪的大老鼠;后者把淫乱无耻的卫宣公比作大癞蛤蟆;二者都寄寓了极大的讽刺之意。

2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句诗以女主人的专一反衬氓婚后变心的行为,揭示了氓的背信弃义。

24、顶针修辞的运用。

25、叹辞、叠字的运用。当诗人抒发猛烈的情感或深沉的思想时,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词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而讥笑时,情感嘴强烈,连用两个“于嗟”三个“兮”个“也”,尤其是诉说她被丈夫,被兄弟讥笑时,情感最强烈,连用六个“矣”字,以表达她受,被抛弃的的痛苦、怨恨和面对兄弟的咥笑时所感到的孤独无援与孤独无助。

26、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27、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28、对比的表现手法。如氓在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在婚后则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前后不同态度的映衬,描绘出氓虚伪、狡诈的本质。

29、如“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还有蝉联词在句中的,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它们的作用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使诗歌富有节奏感,韵律,丰富了诗的艺术特色,加强了思想内容的表达。

30、“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结构上:

31、这句话比喻爱情叶子已经枯黄凋零。

32、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

33、借代的运用。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书写抽象的意境。《氓》中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用送行之远,乘彼垝垣望复关表痴情、多情,用“三岁”表多年,用“二三”表反复。

34、创作背景

3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的情景,与“青梅竹马”的意境相仿。

36、比,就是修辞手法上的比喻或比拟。

3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3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句诗表现了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情景。

39、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40、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41、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42、例如: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43、例如《豳风·七月》、《卫风·氓》都是赋体:前者铺叙了奴隶春耕、采桑、纺织、田猎、造酒、贮藏和准备过冬等一年四季的全部劳动生活,表现了阶级的对立和奴隶们的悲愤之情;后者倒叙了弃妇与氓由恋爱到结婚直至被氓遗弃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弃妇的哀怨和决绝。

44、《氓》这首诗中,最常考的诗句包括但不限于:

45、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

4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诗经.氓》)

47、《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48、《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49、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50、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