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2、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第三幅画面是海面渐渐平静,月光照耀着大海,万籁俱寂,只有月光与海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如同优美的摇篮曲一样宁静安详。

4、太阳正从云端升起,珠光满面的小溪上,霎时间变亮了。

5、答:《月光曲》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画。乐曲采用了降D大调,充满了画意诗情。

6、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7、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8、第二幅画面是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掀起波涛汹涌的巨浪,就像要把一切吞噬。月光与海浪相映成趣,一切都像是身处在梦境中。

9、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10、《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三幅画面:

1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12、对于文本理解。

13、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涌的大海。

14、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15、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16、太阳越升越高,穿过一棵大树的枝叶,突然清风刮起,树叶沙沙在为小动物们伴奏,地上被太阳照的出现霓虹色的碎影,动物奏鸣的乐曲令人震撼,听得仿佛全世界都消失了。

17、原文: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18、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19、月光曲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

20、这篇课文通过描绘这三幅画面,展现出月光的美丽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21、原名《升C小调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传说在1801年贝多芬在经历情感波折后创作出来的钢琴奏鸣曲,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后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从而冠以《月光曲》之曲名。

22、所以月光曲课文主要考点是对于文本理解。

23、第一段(第1节):介绍贝多芬。第二段(第2~3节):讲贝多芬在茅屋外边听见断断续续的琴声和兄妹俩的谈话。第三段(第4~9节):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第四段(第10节):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记录下了《月光曲》。

24、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号作品之二十七之二。由于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幻想柔和的印象,故称为「月光曲」。

25、清晨,一声小鸟的鸣叫,叫醒了动物。它们好像面对着森林的小溪鸣奏。

26、第一幅画面是月亮刚刚升起,海面上洒满了银光,平静的海面微波荡漾,月光下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

27、《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