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明理激趣,广泛发动。

2、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联系卡”制。我校开办“家长学校”后,先后组织好几次家长来校学习,他们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转变,深刻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穴道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我们还给家长们印发《学生校外表现联系卡》,每周一次,学生的行为在家庭和社会能得到有效监督和训练,教育效果极为显著。

3、情景设置。教育研究显示,创设具有一定教育因素的情景和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每年三月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添春色”活动,捐资所得全部用与校园绿化、美化。我们在教学楼走廊上挂伟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黑帮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专刊,营造出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而雏鹰行动“礼仪章”等章项的来站有床单和出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文明礼貌行为。如苏霍母斯基所说的“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在规范教育中环境若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用,确实可达到“润物无声”的理想效果。但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爱校如爱家,还应使其参与管理。产生主人翁意识。因此,我们学校绿化带由各班分片管理,种上他们喜爱的花草树木,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还举行“爱我校园”等作文比赛。让少年儿童那起笔讴歌自己的校园。

4、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的组织一节专门的文明礼仪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并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环节的,使学生的文明利息行为在不知不觉

5、全面深入。规范教育作为学生在现实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必须接受的训练,与那些扼杀学生自由天性的封建教条有天壤之别,不呢不管死板地进行。在教育中应让师生走出一种误区,即学习规范便是要听话、顺从、随大流。因此,学校在动员大会上号召全体学生“做规范生,成文明人”时,把学习规范同遵守交通法则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指出学习规范便是学会在人生路上懂得必要的通行法则。充分阐述了规范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意全体师生认识。此后,大队部两次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并利用班队课由各班主任再行宣传,自上向下,由点到面,进行全面深入的动员。

6、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生道德认识到为,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选择声我们坚持“高、近、小”相结合的原则,除定期讲述马克思、等伟大革命导师,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人人争当国旗手”的活动中,每周在学生中选出本周表现出的学生作为下周的升旗手,介绍其先进事迹,使学生在达标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本学期我校还开展了校园十佳评选活动,经全校学生投票十位在学习、守纪、助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校园十佳少年”。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使学生身边的小榜样们“小”得可爱,“小”得实在。

7、竞赛展开。竞赛能激发班级,学生强烈的竞争欲望,营造热烈的竞争气氛,使行为训练顺利进行。规范教育活动开始后,我校除进行行为规范四项常规竞赛外,着重开展了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和行为规范达标考核竟带,政教处制订出《行为规范达标生考核表》和《行为规范达标班考核表》,将规范考核内容归纳为“守纪”、“勤学”、“博爱”、“讲卫生”四个方面,分阶段实施,每月进行一项内容考核,实行百分制竞赛考核,个人和班级分期达标。竞赛开始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便你追我赶,争做单表学生和达标班级,还努力在此基础上成为“优秀达标生”和“优秀达标班”。

8、道德认识是学生产生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依据,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正确的道德行为,所谓“知然后行”《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领会,懂得行为规范不仅仅是自身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就是师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去自觉地遵守。规范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即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规范》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宣传发动阶段,我们主要做到了:

9、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了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全面开展小学生规范教育活动,加强对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及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几年来,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循序渐进,切实抓好了规范教育。

10、从“早”抓起,即从第一根头发的脱落抓起。例如,一个学生出于好奇偶然进了一次网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教育,他就可能进第二次,第三次,……开始可能只是上网玩游戏,后来可能就会上。随着进网吧次数的增加,上网内容的丰富,他就可能成瘾而沉湎于网吧不能自拔。这样,轻者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体健康;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因为上网吧要用钱,如果手头没有钱,就会想法弄钱,或偷或抢。

11、一、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养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的习惯力求让孩子做到定时起床,定时睡觉,不睡懒觉。教师要及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不要由于自己爱看电视而影响孩子的睡眠,应该规定孩子起床的时间和出门上学的时间。上学时间过早,校门尚未开启,学生在马路上游荡,容易发生意外事故;上学迟到,不仅会影响孩子本人和班级同学的学习,还容易使孩子产生拖沓、不求上进的思想。孩子晚上睡觉前脱下的衣、裤、鞋、袜要求他自己折叠整齐,放在固定地方。穿着要整齐,穿戴时不丢三拉四。穿衣、脱衣、洗脸、刷牙动作利索,不拖延时间。通过不断的要求和督促,使孩子养成无论于什么事都不浪费时间的习惯。(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孩子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于净。教育儿童不挑食,不偏食,饭后不作剧烈运动。坐、立、行、睡、读书、写字保持正确的姿势,读书、写字时眼和桌面距离不少于33厘米;不在光线暗淡或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躺着、走着或坐车时看书;看电视要有节制,每天不超过1小时,与屏距离至少保持2米以上,否则会影响孩子的健康。(三)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要求孩子对生活上的能自己做到的尽量自己去做,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如穿衣、叠被、洗脸、洗手、收拾房间、扫地倒垃圾、洗袜子、洗手帕等,并教育他们做事认真,不丢三落四,从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目前孩子自我服务习惯很差,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如果任其存在下去,孩子长大后就无法承担肩负的历史重任。应该说,这不是孩子的过错。孩子能力的逐步发展,加上好奇,总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做些事情,这时如果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具体的指导,就能在孩子不断享受到成功欢乐的同时,使他们形成劳动观念,形成必要习惯。可是大多数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怕孩子劳动会吃苦受累,或者影响学习,就什么都由出己包揽。时间一长,孩子的劳动热情消失了,责任感也没有了,认为父母的照料是理所当然的,无形中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再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利用家校联系手册,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抓住入学后孩子具备一定劳动能力,有劳动欲望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和自我服务习惯。二、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来说,主要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家中来客,做到尊敬有礼,家长与别人谈话时开别插嘴,客人问话,诚实回答,态度大方;不讲污言秽语;尊敬老师和长辈,友爱同学和同辈小朋友,爱护比自己年纪小的弟妹和小朋友;对残疾人有同情心,主动热情帮助;遵守纪律和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物;诚实;不说谎;不贪小便宜等。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书写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怎样真正使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正面强化,晓之以理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而良好的习惯最终要落在个体优良的外在行为上,因此,习惯的养成主要应通过行为训练和行为强化来进行。碰到孩子沾染了某些不良行为,教师要及早教育。先要诚恳地、耐心地告诉他,这个行为是错的,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再引导孩子分析这个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空间观念。然后可以以商量的语气建议用另一种好的行为来补充。切不可在孩子还没有真正认识错误时,满足于孩子的口头认错,或只是大声训斥,作为惩罚。这样做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坚持循循善诱,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乐意去学去做,并坚持下去。如在课堂上,针对有的孩子作业速度慢,经常拖拖拉拉的毛病,可以利用手表对他的作业进行记时,发现有进步及时鼓励:“你这一次的作业做得真快,比上一次快多了。”“你看,又快了二分钟”,从而激起孩子要求越做越好、越做越快的热情。经过反复锻炼,既加快了孩子的作业速度,又培养起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而在平时的学习和活动中,看到孩子们中有一些良好习惯的萌芽出现,老师的肯定、赞许的目光也是对这种行为的积极强化,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习惯。同时以形象化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做”,是养成教育的前题。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内容,又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制定班风、班规,再配以寓言故事、名言警句、儿歌等加以强化。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启迪。比如宣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条“尊敬国旗、国徽……”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解国旗的来历、国徽的含义及《国歌》的产生历程,同时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讲述了许多先烈们为缔造新中国、前赴后继、血染疆场的动人故事,使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热爱之情油然而生。。由于每周坚持这样的宣传、诱导,每周宣传《规范》中的一条,以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净化了学生的思想,形成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思想意识。(二)言传身教,动之以情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的以身作则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因为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他的一言一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好奇、善模仿,教师是他们的偶像,必然会成为儿童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良好的言行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这个道理,而《论语子路》记述孔子的言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更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班主任,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在平时,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随手关灯,就是最好的榜样。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擦;桌椅歪了,排一排……那么,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即使不提明确的要求,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此外,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检查、鼓励、表扬、批评等手段进行强化,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习惯。(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不少教师为培养习惯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总是收获不大,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严格要求。如有的教师虽然也对孩子提出—定的要求,但为了抓教学质量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在行动上不加以督促,遇到困难后就任其打退堂鼓。这样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加深孩子的惰性,使他们越来越缺乏迎战困难的勇气,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对孩子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要切合他们的实际。要求一旦提出,就要督促孩子做到,决不轻易改变。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为此,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同时要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四)家校合一,导之以行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现实存在即身体,是由家庭提供的;学生成长的第一社会存在即教育环境,也是由家庭提供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校的实施者是教师,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目的、原则方面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环境、方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则差距很大,需要相互补充、配合和支持。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孩子总以自我为中心的品行形成的最主要、最直接原因也恰恰在家长。如在学校,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可是在家里许多父母却总是无休止地疼爱孩子担心这,担心那,却没有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这样,两种教育脱钩,就使学校进行教育留于形式。研究发现,所谓“问题儿童”多数出生在对子女溺爱、父母对孩子态度不一等因素的家庭。所以只有把学校和家庭结合起来,让父母配合学校,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既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一个从学校到家庭或从家庭到学校的过程,那么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可以通过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本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认识,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习惯的培养,使他们懂得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不仅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提供和谐的成长环境,还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良好的习惯。要通过言辞、情感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催发孩子,要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配以具体指导,这里既包括对某些行为动作在技术上的指导,也包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它的指导。这样家校合一共同施教,在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引导孩子与教师,孩子与家长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并且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将这种带强制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从而使孩子较为顺利地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并顺利地融入小学生活。总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是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它是需要所有老师共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把这项工作认真细致地坚持下去,使每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习惯。

12、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就要从小做起,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少年。

13、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评比活动,通讨学生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和提高。

14、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学生文呖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位,关注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语言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进而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15、发动学生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我校大队部成立大队委日常行为规范督导队,协助值日生在校内维持学习及活动秩序,监督环境卫生。大队部印制了“行为规范监督表”发给每位学生,发现并制止违纪行为的,每次奖一张光荣卷,班四项竞赛加分,违纪学生所在班级扣分,充分发挥学生监督的积极性,其角色由被监督者变为监督者、管理者,主人翁意识加强,学生在监督他人的同时,实现了自我监督。

16、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有:

17、组织活动活动在德育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少先队及学科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道德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巩固。有以下几项内容:(1)主题队会,“学规范,见行动。”“争当规范达标声”(2)传统节日教育,(3)结合重大时事,热点新闻进行教育,如:奥运会创佳绩,神舟飞船上天。(4)阵地: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入队仪式等。(5)有关的学科教育活动。

18、具体形象。作为一种道德知识,学生仅拿《规范》背背记记,显然有口无心。《规范》中的条文,要求必须作具体的道德形象、要求让他们去理解。因此在《规范》教育初期,我校组织各中队举行“《规范》在我心中”系列主题班队活动,通过班队这一少先队特有的活动方式,利用诗歌、相声、小品、快板等艺术将《规范》中的种种要求具体、形象化,如我们将诚实同列宁打碎花瓶主动认错的故事联系起来,把尊敬他人同孔融让梨的传说结合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并产生同感,利于内化。此外大队部为每个中队准备了《讲故事学规范》、《养成教育》等辅导材料,要求大讲其中的规范故事。为了避免规范知识的学习与具体行为问题脱节,政教处大队部还定期利用晨会、校宣传栏等将校日常活动中遵守行为规范的良好结果与不遵守规范的不良后果作比较,学生在具体的行为辨析中,明白遵守《规范》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规范达标活动的兴趣。

19、二、设法导行,逐步训练。

20、创建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21、三,监督矫正,全面提高。

22、倡导文明的社会礼仪。

23、一年级文明礼仪教育计划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24、将规范训练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

25、中趋于规范化。

26、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密切联系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做好本班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27、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也特别注意做好部分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就其成因,不外乎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一直薄弱,经不起外界诱惑和缺乏良性教育环境,家庭朋友或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等原因。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须对症下药,如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导罚结合”的方式来制止学生乱打游戏机。一方面学校大力扩建校园问题活动设施,健全班级书角、活动角,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活动,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对个别禁而未止的学生严加处罚,A.全校点名批评,本人公开检讨;B.扣除所在班考核分;C.连续二次被发现者不得参加三好生,积极分子等荣誉评选。出发使学生在其不良行为同强烈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后,产生极度的条件厌恶,不得不在日后强化其道德控制力,到自己不再跨进电子游戏室。由于工作方法得当,规范教育开展后,学生令人头疼的打电子游戏机的现象以近绝迹。

28、根据每日工作重点布置有关墙饰、展牌、宣传标语或警示语;在语言角设放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片,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

29、结合社会公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理念。

30、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1、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访工作,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礼仪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共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32、开展文明礼仪评比竞赛活动。每月开张“文

33、以上活动模式的初步形成与实施,使我校的规范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学生的文明礼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形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目前,我们正在继续探索实践,以期在今后的规范教育中取得更大成绩。

34、儿童道德品质发展规律指出,小学生整体上道德意志不够坚强,自制能力较差,实践中道德行为表现易出现偏差,知行难以统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容易反复。进行行为监督,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及习惯,在规范教育过程是不可少的。那么应如何加强监督,并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呢?

35、一、防微杜渐——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36、“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积月累的,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下面我想谈谈从“秃头论证”与“谷堆论证”两个理论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启示:

37、德育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导行”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深化其道德情感,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好学上进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逐步引导、训练他们的行为走向规范。

38、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目的在于加强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和日常行为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接班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基础中的基础。

39、规矩,不管是什么规矩,那老师的规矩都是一样的,上课不要说话,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这都是基本的规矩,其他任课老师应该没有什么很特别的规矩吧?规矩可以就是好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刚进一年级还没有好的规则,那他读二年三年级就会出现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会跟不上。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