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惊”,作者极巧妙地用了一个“惊”字来修饰“鹊”,这就可以使人想象到已经栖息的喜鹊被突然惊起来的情景。

3、“林”,继而指出其位置是在“社林边”上。“社”,古指立春或立秋日,人们祭祀土地神的集会,这里说的是土地庙。“社林”,即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词的上片,作者采用实写虚写相配合的方法,由近及远,再从远到近,分别刻划了惊鹊、鸣蝉和噪蛙三种处在不同动态中的小动物的形象,而它们的声音,又组成了一支微妙的夏夜交响曲。

6、现代化的进程日新月异,城市的发展高楼林立。人们当中的能工巧匠,像垒积木一样垒了一个高楼又一个高楼。就像女人生孩子,可是他们却不赋予它们生命。

7、词的下片描写静的有以下:

8、“桥”,“路转溪桥”写诗人的行走,再次照应题目。“忽见”则写出了“茅店”蓦然出现在面前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

9、隔壁隐隐传来小提琴的歌唱。仔细一听,竟是爱尔兰名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琴声悠扬细腻,如丝如缕,如梦如幻,在这迷人的夏夜里,和着淅沥的雨声,袅袅地飘荡,轻轻地诉说,更像在嘤嘤地哭泣,哭诉两百年来的忧伤。琴声、雨声混合在一起,却奇妙地丝毫不令人感到喧闹,反而将夜晚衬得更加静谧……

10、“鸣”,“鸣”字与前句的“惊”字一样,用得十分精彩。它不仅准确地写出了知了的特点,而且可以使读者想象到知了惊慌逃窜的动态,所谓“闻其声,便可想见其形”。

11、一座座高楼像静默的呆立于车水马龙,繁华喧嚣之中,风来雨去,云卷云舒,它们好像才是永恒。。。

12、“星”,词人以“七、八个星天外”写星稀,就同上片的“明月”互为补充,真实地勾勒了整个夜空的形象。

13、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4、上片中写动的有:

15、“说”,以“说”字写蛙鸣,就赋予了青蛙以人的性格。“说丰年”就是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青蛙的吵闹,似乎是在热烈谈论年景,向人们争报丰收喜讯。

16、静的:星天,山,茅店,溪桥

17、“山”,“山前”,强调了雨点洒落的地方,与上句的“天外”绝然相反。

18、动的:鹊鸟惊飞,树枝摇动,蝉鸣声声,清风送稻花香,蛙声说丰年。

1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0、“别”,“别枝”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

21、仲夏之夜,一场暴雨的尾声还在继续奏响。滴滴答答的声音不时地出现在房顶、阳台、水池里,发出叮当的回响,清脆而幽谧,让人平添几分安宁。

22、夏夜,似乎就这么静静地流泻在我的身旁,也轻轻地流淌在我的心底——这番静美已是无可言说的了。

23、“店”,乡村的月夜,房屋的轮廓是比较清晰的。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在勾勒地面景物时,着重突出了“茅店”的形象。

24、清晨,阳光普照大地,森林里一片寂静,安静的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一阵风吹过,开始有了沙沙的声音,不一会森林里响起了欢快的歌声。哦,是那支不知名的“合唱团”来了。那支“合唱团”的歌声美极了,仿佛森林里每一棵“绿树”,每一片“翠叶”都在舞蹈和歌唱。

25、“听”,作者还独具匠心地用了一个“听”字,既与上句的“说”字密切配合,又把“夜行黄沙道中”的诗人同“青蛙”联系了起来,似乎他听懂了青蛙的争论。

26、词的下片,词人采用纵横勾勒的方式,从空中到地面,描绘了星、山、店、林、桥等景物。它们不同于“惊鹊、鸣蝉、闹蛙”而带有静态的美。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形象,展示了乡村月夜的安宁和平静。

27、森林里溪水在潺潺的留着,弹奏着动听的乐曲,大树像战士一样安静的站在那里

2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9、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