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自称叫叶公的人,他经常对别人说:“我特别喜欢龙,龙多么神气、多么吉祥啊!”于是当他家装修房子的时候,工匠们就帮他在房梁上、柱子上、门窗上、墙壁上到处都雕刻上龙,家里就像龙宫一样,就连叶公自己的衣服上也绣上了栩栩如生的龙。

2、这故事说的是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

3、伊索寓言的故事2:狼与马

4、一只饥饿的狼四处寻觅食物。当他来到一家农舍时,突然听见小孩的哭声。一老太婆吓唬小孩说:“快别哭了,不然我马上把你丢出去喂狼。”狼听见了,信以为真,便站在门外等着。天渐渐地黑了,他又听见老太婆逗哄那小孩说:“好宝宝,如果有狼来,我就杀了他。”狼听了这话后,一边跑一边说:“这老太婆怎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5、解释: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6、灵公⑴好⑵妇人而丈夫饰者⑶,国人尽效之。公使⑷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⑸。”裂衣断带,相望⑹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而望不止者,何也?"

7、伊索寓言的故事1:狼与老太婆

8、“叶公好龙”还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9、而是挂羊头卖狗肉,寓意就是批评那些弄虚作假的人。

10、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寓言故事,而这些寓言故事中都暗藏了很多有教育意义的信息和人

11、出自汉.刘向的《新序·杂事》和《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12、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13、近义词:表里不一言不由衷

14、挂牛头卖马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或者是那种表里不一的人。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今之“挂羊头卖狗肉”之现象就是从“悬牛首卖马肉”演变而来的,意为表面与实质是两码事,弄虚作假。挂牛头卖马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或者是那种表里不一的人。

15、狼路过一处田地,看到地里有许多大麦。虽然黄澄澄的招人喜爱,但狼不吃大麦,只好走开了。刚走不远,就遇见一匹马,他把马领到田里,告诉马这些大麦他自己舍不得吃,特意给马留着,因为喜欢听马吃草时牙齿发出的美妙声音。马回答说:“喂,朋友,你若能以大麦为食料,你就未必喜欢听我吃草的声音,而不顾你的肚子了。”

16、叶公好龙

17、晏子对⑻曰:“君⑼使服⑽之于内⑾,而禁之于外,犹⑿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⒀不使内勿服,则⒁外莫⒂敢为⒃也。”

18、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⒄月,而国人莫之服⒅也

19、叶公喜欢龙的消息传到了天宫中真龙的耳朵里,真龙想:“没想到人间还有一个这样喜欢我的人呢!我得下去看看他。”

20、这个成语的寓意就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21、用来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

22、这故事说明,那些本性恶劣的人,尽管向人们报告最好的消息,也是别有用心的,人们不会相信。

23、《叶公好龙》是一则(寓言)故事,汉.刘向的《新序·杂事》和《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24、不是出自寓言故事,而是成语故事。

25、拼音:yègōnghàolóng

26、于是有一天,龙从天上降下来,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龙把大大地头伸进叶公家的窗户,长长的尾巴拖在地上;叶公听到有声音,就走出卧室来看,这一看可不得了,一只真龙正在那里瞪着自己,叶公顿时吓得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大叫一声逃走了。

27、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叶县,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叶县一带。叶县的县令沈诸梁,字子高,是个爱龙的人。他在腰带扣上画着龙,祭祀、饮酒的爵和樽上刻着龙,房屋上可以雕刻、纹饰的地方也都是龙的形象。他对龙的追慕可谓远近闻名。天上的龙听说了,便降临到叶公的住处拜访。

28、叶公好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

29、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30、主要讲了有个喜欢画龙的叶公,在见到真龙之后被吓得丢了魂,虽然叶公喜欢画龙,但并不喜欢龙,甚至惧怕龙。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