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千年的奇迹

2、长城标志着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

3、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以后。丞相诸葛亮费尽心思六出祁山攻击魏国都无果而终。

4、文化价值

5、在中国历史上关于六的典故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被秦始皇悉数灭亡。建立了统一的国家。

6、长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排千难、战万险,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无穷智慧和雄伟气魄。

7、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烟气以传递军情的建筑。

8、大通明长城的修筑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英勇的将士和感人的故事。例如,有一位在娘娘山长城下成长的孩子,他见证了长城的修建,内心坚定了从军报国的志向。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边关士兵,并凭借不凡的军事才能,一路晋升,最终成为了明朝的重要将领。他的故事,成为了大通明长城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9、根据文献记载,青海省大通明代长城始建于明代中叶,自1546年始,至1596年止,历时51年。500年前抵御大漠骑兵的明长城,现在只能依稀看见一丁点的长城痕迹,基本上经过岁月的洗礼,昔日的雄伟已经不再复存。

10、外观结构:长城长约8858公里,由石墙、土墙、瓦墙等不同形式的城墙组成

11、历史背景

12、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长城之称。

13、我爱长城,我爱祖国

14、六尺巷的典故: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后撤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如今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15、长城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价值是多维的,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16、关于长城的传说,最出名的是孟姜女哭长城。除此之外,还有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定城砖、击石燕鸣等传说。

17、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18、现存状况:现今保存下来的长城主要是明代修建的墙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因为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等原因,长城部分墙体存在倒塌和崩塌现象,需要经过修缮

19、长城彰显着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20、总之,大通明长城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和力量,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和铭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21、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还有罗城和护城河。其中城墙是长城的主要工程,内外檐墙多用巨砖、条石等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顶宽4~5米,还有上、下城墙的马道和梯道。在城墙的外檐上筑有供瞭望和射击的垛口,在内檐墙上筑有高约1米多的宇墙(或叫女墙)。

22、六出祁山的典故:传说三国·蜀·诸葛亮曾六出祁山攻魏。按诸葛亮攻魏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战于街亭;建兴九年围祁山。其馀出建威,在祁山附近,出散关、守城固、出斜谷,皆经汉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3、烽火台:

24、答案如下:

25、城墙是联系雄关、隘口、敌台等的纽带。平均高约7~8米,在山冈陡峭的地方,城墙比较低。墙基平均宽约6.5米,顶部宽5.8米,断面上小下大成梯形。墙结主要有版筑夯土墙、土坯垒砌墙、砖砌墙等。其它构造设施有:①券门。②垛口。③城台。

26、雄伟长龙

27、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期,有个奇女子,名叫为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喜良。二人情感深厚,却在成亲的大喜日子,官差闯入家门,将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苦力。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终于决定到长城去寻找丈夫。

28、长城蕴含着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

29、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30、长城是一个宏大而奇妙的工程,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防御力量,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是历史的见证,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

31、长城的外形特点是宛如一条人工建造而成的巨龙,跨过群山在崇山峻岭之间沿山脊蜿蜒曲折,在一片片地形中相互连接。长城其实并不是单独的城墙所形成的,它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建筑,如城墙、烽火台、营城、卫所等等,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长城整体由砖、土等等修建而成,完全是人工的智慧与力量的结晶。

32、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33、东方奇迹

34、东方巨龙

35、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36、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3部分组成。

37、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38、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是经过西周开建,战国时期秦朝拓建,再经过后续朝代的加固和拓建而来。

39、大通明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40、此外,大通明长城还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长城的庇护下,古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形成了独特的长城文化。如今,大通明长城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雄伟与壮观,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41、长城的历史背景:长城建造始于春秋时期,大规模修建始于明朝,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42、答题公式明确结论+解释原因+内容延伸长城是一项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43、明在青海设立西宁卫后,为了防御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落的侵扰,从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官吏主持修筑大通明长城。后来,经过隆庆元年、隆庆六年、万历元年、万历二年、万历二十四年多次大规模的修筑,青海西宁近境的长城工程初步完成。大通明长城修筑在山峦陡坡间,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其墙体异常高大,墙体和随墙壕相加的落差达到十几米,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的智慧。

44、再一个就是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大臣张之洞父亲张英在京城为官家里与邻居为了三尺巷道写信要求张英协调。结果张英回信写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果每家让出三尺成为有名的六尺巷的故事。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