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感叹人生短暂的句子【114句文案】
1、这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落霞与孤鹜的形象,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另外,“临帖佳句,观止矣。”
2、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顺应自然的变化,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人生的真谛。
4、《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作,其所展现的独特风韵以及深厚内涵,令人陶醉。其中,王羲之笔下“行书”字体的流畅和谐,字形优美,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
5、《兰亭集序》读后感:
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7、《兰亭集序》说理比较直白,谈到是人的归宿时,作者就直呼:“终期于尽”;谈到死生是人的大事时,作者就高喊:“死生亦大矣”;他不同意庄子的“齐死生,等彭殇”的生死观,就直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样直白的说理方式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8、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欣赏兰亭集序时,我深深被其流畅、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吸引。
9、苏轼借《赤壁赋》宣扬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告诉世人不要把生命绝对化,而应该从多角度看待生命。在身处逆境的时候,要保持豁达、乐观、随缘、闲适的精神状态,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重寻人生快乐之源。
10、《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其书法洒脱自然,融合了作者对书法、诗文的独特理解,展现出了王羲之的卓越才华。
11、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
12、从中可以学到以诚心、恒心、耐心去追求艺术和追求人生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要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字都把握好,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
13、好一处风景!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14、兰亭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作品,其中有一段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15、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说起来,喜欢《兰亭集序》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它最大的震撼是王羲之流淌了千年的笔墨,行文之间足以震铄,就像他说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或是感慨趣舍万殊,或是感慨死生大事,明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却还是难免感怀。大概王羲之在那个刹那忽而明白,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古今之情原是相通啊。是思如泉涌,行文如风,在每一个落笔的瞬间都有新的感悟涌动,才有了《兰亭集序》二十一个之字每个写法都不一样的绝响。每一个笔触,落下的都是他的情思。
17、在《兰亭集序》里,王羲之高呼:“死生亦大矣”,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叹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两个朝代的智者均在其作品中流淌着生命的意识,探讨着生命的现象,表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但两位作者的对生命的思辩意识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尝试分析之。
18、这段文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对后世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赤壁赋》说理十分形象,作者把他对人生的见解隐含在赤壁之游的特定环境里,始终围绕着江水和明月这两个具体的意象展开话题,借助对比、比喻、想象等艺术手段,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意思是自己与凡夫俗子无别,只是世间的匆匆过客而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形象地写出了常人承受不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打击的痛苦之情;“客亦知未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借江水与明月形象地阐明了短暂与永恒的辩证: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
20、这段文字描述了王羲之在兰亭临水观景时的心境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2、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23、《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书的一篇书法作品,其中融合了他对艺术、生活、哲学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4、叩问目的不同
25、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26、通过领悟文中的意境和内涵,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珍惜当下、追求内心平静的重要性。总之,《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份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诠释,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27、兰亭集序之所以能被誉为书法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不仅在艺术层面上达到了极致,更因为文章中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28、在阅读《兰亭集序》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这篇文章不仅是王羲之笔下的书法力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29、该书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化文化认同感等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30、如果说,乍见欢喜,是一种莫名的情感,那细细品读大概就是解这冥冥。想来,若不是喜欢了陶渊明,我大概不会细细去读《世说新语》,去看那个朝代的故事,也不会知道原来东床快婿说的竟然是王羲之,不会再细读《兰亭集序》,也不会知道他的很多思想,引用于《庄子》,偏偏是我最爱的《庄子》,也该是我最爱的《庄子》,这种冥冥一直都在指引我的人生,把那些莫名拿起的书,莫名喜欢的人串在了一起,一切是这样巧合又这样必然。
31、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细腻感悟。
32、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33、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34、同时,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坦然面对一切。
35、“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3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37、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以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已足以把人带入一个美好的境界了。
38、通过阅读《兰亭集序》,我们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书法艺术和古代文化,对我们提高修养、增长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9、《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为草书之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迹飘逸灵动,遒劲有力,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全篇以记述王羲之与友人雅集兰亭的情景为主,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悟。读罢此文,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40、《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作者在兰亭山水之间的情感体验,抒发了他的人生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作者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自足无求的人生态度。
41、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能够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终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此刻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42、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4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4、《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该书以情感细腻、笔墨精致、语言优雅著称,是我国书法史上的杰作之一。读完此书,我深深感受到王羲之用兰亭为背景,借以抒发自己豁达高远、清心寡欲、以德为本的性格和远大理想的思想精神,将中国书法升华为艺术高地。
45、这篇文章平易近人,简洁精致,既打破了当时刻薄书法的局限,同时也体现出王羲之对传统文化的爱与尊重。
46、除了对时光的感慨,王羲之还通过对兰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他以“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来形容兰亭的壮丽景色,以及“亭亭者,其纤巧可人也”来形容兰亭中的楼阁。这些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生机盎然,让我对自然之美充满了敬畏之情。
47、《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以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人生短暂与永恒的矛盾。
48、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49、作品中的文字优美流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通过阅读《兰亭集序》,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激发了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
50、此篇文章更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并传递了中华精神。
51、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52、《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名篇,通过描绘兰亭景色和宴会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珍惜时光的思考。我读后深受启发。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兰亭的美景,使我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宴会的场景和人物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53、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可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明白自我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我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那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54、首先,作者在描述兰亭集会时,沉醉于“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景之中,享受着“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当时兰亭集会的美景和雅致的活动。
55、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56、在欣赏这篇作品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57、总的来说,《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快乐到痛苦再到悲痛,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深深感慨。
58、《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经典段落包括:“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59、字的回答:兰亭集序书法艺术精湛,体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追求和创新精神,丰富的意境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通过鉴赏,我深刻领略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和韵味,对书法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60、思辩内涵不相同
6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62、《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我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人生永远应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63、《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书写的隶书法作品之一,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读和欣赏,我深刻感受到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和追求,同时也感受到书法艺术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
64、苏轼生长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他的思想跟王羲之相比要复杂得多,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儒家政治思想成就了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理想;佛老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豁达、超然;道家的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带给他严重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65、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66、然而,当作者提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他似乎在短暂的快乐之后,感受到了一种痛苦。这种痛苦可能源于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67、这篇作品让我认识到,人生虽然短暂,但我们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真谛。
68、兰亭集序》也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但可贵的是王羲之虽出生高门,为东晋名士,却没有像那些“名士”一样一味追求自由放任的生活。所以,他在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生命短暂的哀叹中懂得了人生要有忧患意识,认为人生在世要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可以这样说,王羲之对流逝的岁月如此哀叹正是他对人生充满执着的反映,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他留下了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艺术宝藏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最好见证。
69、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又是何等趣事!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70、作者王羲之从自身书法人生的经历中,从作品中提出“性灵致远”、“笔落惊风雨”、“苍劲有力”、“飘逸淩远”等诸多理念,描绘出透过笔端传递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性。
71、《兰亭集序》可是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72、您好,《兰亭集序》是唐代文学家王羲之的一篇骈文,通过描绘兰亭的美景和举办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赞叹。阅读《兰亭集序》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73、“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74、兰亭序有经典段落。
75、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深厚,他的字不仅美观,而且富有神韵。在兰亭集序中,他运用独特的笔法,表现出一种自由、灵动的气质。每一个字都有生命力,仿佛在跳动、呼吸。这种生命力使得兰亭集序在众多书法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6、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赞美,是一种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77、在两篇文章中王羲之和苏轼都阐明了生命之理,但他们的说理方式不一样。
78、《赤壁赋》读后感:
79、有山、有水、有林、有竹,自然的景物给人一种超世脱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仙境;天朗、气清、暖阳、细风舒爽的天气更是令人神往,文人墨客齐聚一堂,品茗赋诗,做着文人最喜好、最向往的雅事。无拘无束,畅快淋漓。
80、《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不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兰亭集会的情景,更是深入地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
81、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和原因,接着描写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等景色以及与会者的高雅之举和乐趣。由此抒发作者的人生感受。最后点明写序的缘由。“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82、我最终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83、王羲之借《兰亭集序》写出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他对人生的痛惜,对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加以批判,其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该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84、这篇文章以王羲之自己举办的宴会为背景,通过描绘兰亭的美景和宴会的热闹场面,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他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来形容自己在兰亭的宴会上心情舒畅,无忧无虑。而后他又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描写了宴会结束后的凄凉,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这些描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
85、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86、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以其优美的笔墨和深刻的意境闻名于世。通过对这篇书法作品的鉴赏,我深刻体会到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同时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部作品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和韵味,也让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87、应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悲痛啊!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88、这句话则表达了王羲之对自己作品的自豪和自信,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艺术追求的高度。这些经典段落不仅展示了王羲之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推崇的范本。
89、在鉴赏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文中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王羲之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思考。
90、“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91、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东晋,当时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士大夫不满这个时代却又无能改变它,于是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92、他在文中倡导“永不平庸”的人生追求,使我受益良多。此外,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的独到精妙,让我深刻体会到,追求卓越和完美,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
93、此外,其文笔流畅自然、语言华丽优美、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呈现出作者对人生、艺术、自然的深刻思考和超凡境界。
94、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95、这段文字运用了优美的笔墨和精妙的构思,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96、此外,兰亭集序的章法也极具特色。整篇作品和谐统一,既有局部的对比变化,又有整体的连贯性。每个字都有其独立的美感,同时又与整体相得益彰。这种章法使得兰亭集序不仅是一幅美丽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件富有哲理的艺术品。
97、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兰亭的美景和王羲之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98、表达方式不同
99、最终才能成为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一气呵成写出了最美妙的文字《兰亭集序》,以致成为中国的书法国宝。
100、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101、兰亭序中经典段落的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02、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
103、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104、总之,兰亭集序的文化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的,文章中所抒发的思想、意境与风韵等方面都值得每一个学习与欣赏。
105、在《赤壁赋》里,苏轼借客之口也谈到了人生短暂的问题,“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他没有在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之中一蹶不起,而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隐含着他的生命态度,即:不必对生命的流逝作无谓的哀叹,而应该处在顺境时“兼济天下”,处在逆境时“独善其身”,豁达、超脱地取“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最好的生命方式。可见,苏轼对待生命的态度是矛盾的,对待人生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10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07、这其中蕴含着书法家们所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抒发。
108、最后,作者的情感变化由悲转痛。他在文中表达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这种悲痛可能源于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类共同的命运的思考。
109、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之后说:
110、兰亭集序鉴赏两百字的最大心得体会是中国文字要想写得好,写出字的博大精深和内涵,除了刻苦练习写字,还要有用心把文字的精髓能体现出来。
11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概括为“乐——痛——悲”。
112、兰亭集序赏析:
113、它让我认识到书法更深层次的内涵,让我意识到自己身处于了多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更让我懂得了爱艺术、爱生命,感受天人合一的奇妙境界。
114、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